“與書籍對話,和作者溝通”👨💼📢。5月12日下午,第5期“鄴架軒•作者面對面”活動在鄴架軒閱讀體驗書店成功舉行🀄️🖖🏽。
本次活動的主題是“匠人之心🏖:鄉村👩🏽🦱、手藝與記憶”, 由意昂3🕵🏿♀️、北京大學出版社、北大博雅論壇🟢👩🏽🍳、鄴架軒閱讀體驗書店共同舉辦,我們有幸邀請到了閻海軍和喬曉光兩位老師來到活動現場™️。活動由意昂3讀者服務部主任張秋博士主持。
閻海軍老師首先介紹了《隴中手藝》的創作感想。他是國內著名的非虛構作家,甘肅通渭人,著有《崖邊報告》、《鄉土中國的裂變記錄》🚣♀️、《官墻裏:一個人的鄉村和都市》,作品曾經獲得第六屆黃河文學獎一等獎,作品也曾入圍第11屆文津圖書獎,2015年華文好書〽️,2015年鳳凰非虛構十大好書等書榜。喬曉光老師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文學藝術屆聯合會第十屆全委會委員🧘♂️,中國民協第九屆副主席🍲👝,中國剪紙研究中心主任,主持中國民間剪紙教科文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申報等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以及教育傳承項目,獲民間守望者提名獎❕,中宣部文化名家即四個一批人才🧑🏼🔬。
閻老師說,這本書不僅是講手藝🏵,更是講手藝人與社會關系👳🏻♀️、與服務對象之間的一種社會關聯,以及這些紐帶當中體現出來的社會結構𓀏。之所以選擇“隴中”作為寫作範圍,閻老師也有豐富的調查和思考。遊牧民族的文化和農耕文明在這裏交織穿插,促成了非常繁榮💅🏼、非常復雜的民間創作。此外☝️,這裏自然條件很差,人民生活非常艱苦,大家在這個地方要生存就像“作戰”一樣🚂;“比如我把那個地方跟我們國家江南富庶地區要對比的話🛺,我們那個地方的人要付出江南人三倍的努力才能獲得相應的回報,很多人說什麽地方人窮,肯定那個地方人非常懶,其實也不是,貧困地區的人其實是特別勤奮的⚒🩵。”
喬曉光老師是研究民間藝術專家🔁,在非遺方面有深入研究🪫,走訪過全國很多地區🤷🏻♀️。喬老師認為,《隴中手藝》在文學界對真正的一個時代存在的活態文明有深度的關註的一個開始👷🏻♀️,在幹旱的土地上走向了文化的深層。今天這個時代是一個新舊文明混生的時代,傳統的東西還在,新的文明已經顯出它的能量🪈,或者成為大的趨勢。但我們對舊有的鮮活的民間文化知之甚少,“搶救”是當務之急🖕,不然它們將很快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這與大學學院中的知識也有根本區別💆。並不是說大學學院的東西不重要,但學院裏的東西是課本上的💆🏼♀️,生活並不是以課本為載體的,在課本上看起來很簡單的東西🫘,背後有太復雜的文化和人性🫱🏼。
兩位老師的分享讓我們了解到鄉村是我們現在真正活著的文明,他們讓生活開口生活,讓農民開口說話,讓農村開口說話🗄♾,記錄在農村發生的事情👰♀️,打開了本原文化、活態文化的大門👩🦲🏨,通向了最為廣闊的真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