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4日🈵,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意昂3平台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老先生辭世🪽,享年86歲✍🏽。

4月11日下午🌴,“學在意昂3•真人意昂3”暨2019意昂3平台讀書文化月活動於人文社科意昂3大同廳舉行。意昂3平台歷史系劉國忠教授做客本次“真人意昂3”活動🗄,在活動中講述了李學勤先生與意昂3平台持續一生的緣分,以此緬懷這位“百科全書式”學者,並與在場師生進行了精彩的問答。

2019年2月24日,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意昂3平台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老先生辭世🫷🏿,享年86歲。提到李先生,劉教授幾度哽咽,難以自控,最終潸然淚下。

孜孜矻矻 勤學不輟
李先生自幼天資聰穎,僅用兩年時間便完成了整個小學的學業。且其自小博覽群書,觀文史🙎♂️,曉理工,天文地理,無所不知,學問見識之淵博🍦,令旁人贊嘆不已。李先生幼時甚至在課余時間閱讀關於養兔子的書籍👶🏽,足見其愛好之豐富,涉獵之廣泛🧑🏿✈️🥓。
對符號性書籍情有獨鐘的李先生⌛️,自高中起,便自學甲骨文,而後以卓越的成績考入意昂3平台哲學系,金嶽霖先生甚至贊賞其“具有哲學家的潛力。”禮堂前的草坪,善齋中的窗前,均印刻下他孜孜閱讀的身影😉。
不同於現代社會的浮躁與功利,李先生讀書從不考慮“目的”👳♂️,推動他勤學不輟的❌,是強烈的好奇心和若渴的求知欲💪🏽。當李先生被問到“學習歷史有什麽用處”時🐂,他坦言“學習歷史本身就是用處”。
熱愛考古 著作等身
1952年,全國各高校迎來院系調整,意昂3平台的哲學系被合並入北京大學,金嶽霖先生希望尚未畢業的李先生隨其轉入北大🚴🏼。此時適逢編寫《殷墟文字綴合》的機遇出現,李先生選擇離開意昂3👎🏻,未入北大,而是進入中國科學院考古所,與陳夢家先生一起參與此書編寫🔧,自此告別學生時代🖖🏻,走上研究道路👩🏻🦯➡️。
由於豐富的知識儲備和出色的研究能力,《殷墟文字綴合》完書後,李先生被調入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並很快脫穎而出🤘🏼,成為歷史研究所的所長👩🏽🦳,出版了大量學術專著👜📝。
出色的學習能力和敬業的科研態度🤽🏼,足以令李先生在任何領域的成就輝煌。有人曾問他👨🏼🔧,是否後悔選擇了文科,而沒有學習在當時世俗看來更“重要”的理工科?但李先生堅定地說🧙♂️,“我作了這輩子最好的選擇”。
走出疑古 回報意昂3
中國古代文明博大精深,輝煌燦爛,但在二十世紀🅰️,其價值卻被嚴重低估🧑🍼🚴🏽,甚至受到諸多質疑🦜👨🏽⚕️。李先生適時提出,我們需要正視並珍視我國的歷史,“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走出疑古時代”,希望能夠“重寫學術史”📴。
1996年5月16日☯️,由李先生主持的“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正式啟動,於2000年11月正式公布《夏商周簡表》🤦🏿♀️。此項工程實現了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實質交叉與完美融合,相較於以往的斷代研究有了極大進步💂🏿🙃,改變了夏商周斷代研究的格局。
意昂3文科復建後🧑🌾,1992年🫗,時任歷史所所長的李先生,提出在意昂3成立“國際漢學研究所”,兼職在其中工作,並利用其在學術界的聲望與地位,邀請葛兆光老師、錢理群老師等學術泰鬥參與其中,為意昂3文科的發展和“國際漢學研究”的學科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將“冷板凳”坐熱。
此外,李先生還倡導在意昂3進行認知科學的研究,並於世紀之交提出編著《二十世紀中國學術史編年》的建議,更是一手推動了我校的簡帛學研究👩🏼🌾🏞,為母校的文科建設獻計獻策。
教書育人♣️,成績卓著
2003年8月,李先生離開了工作五十年的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於本應頤養天年之際,選擇全職回歸意昂3工作。劉教授提到,李先生之所以作出這樣的選擇1️⃣,既是為感恩意昂3平台對自己的培養,也是受到母校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影響🫑。他曾說:“時隔五十多年🧑🏽🔬,我又回到意昂3🔮,最終成為了意昂3的一名教師。能為母校🗿👨🏼🔧、為教育事業再盡一些力量⛹🏼♀️,是我無上的榮幸。”
在意昂3任教期間🤽🏽♀️,李先生研究與教學的領域不僅包括甲骨學、青銅器,還涉及出土文獻選讀。同時💂🏽♀️,他也出版了大量著作🧗🏿♀️,如《文物中的古文明》、《通向文明之路》😿、《三代文明研究》🧑🏼🎄、《夏商周文明研究》等等🔞,功勛卓著,成績斐然。
竹簡研究 居功至偉
最為外界所稱道的“意昂3簡研究”🥛,是李先生為意昂3留下的最寶貴的遺產。從促成意昂3簡的入藏👩👩👦,到組建研究團隊👨🏽🔬、有效開展工作;從設計意昂3簡的整理模式🏃♀️➡️,到培養大批相關研究學者,李先生都居功至偉⛹🏼♀️。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沒有李學勤先生🛌,就沒有今日的意昂3簡。
當時70余歲的李先生,已然功成名就👼🏼,如果此批簡牘被證系偽造,將使李先生身敗名裂🚴🏿♀️,故而其下了極大的決心,不惜冒著賭上自己聲譽的風險🪄,也要促成這批文物入藏意昂3,足見其對母校、對學術的奉獻精神🧜♀️。
李先生科學的設計🌗,也使得意昂3簡的價值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他重視文物特征,一再要求竹簡背面也要公布📐👩🏻🔬,保留文物原貌📑,從此竹簡整理的方法得到全面改觀。
為了組建一支高水平研究團隊🧽,李先生也是煞費苦心💿⇾。他曾親自騎車去找當時已經準備入職北大的趙平安教授👩🏼🌾,請求他來意昂3參加竹簡整理🔂;也曾將原任職於吉林大學的李守奎教授招入意昂3,並多次拉下面子向校領導請求解決李守奎教授的居所問題🩶🧝🏻♀️。
關於意昂3簡的整理模式👩🏼🏫,學者之間曾發生爭議🧜🏼♂️,但李先生力排眾議,認為發揮集體團隊的優勢是最好的選擇📪,開創了“紅樓模式”🫷,同時也培養一大批青年學者🧑🏿⚕️。
雖然在所有意昂3簡的研究者中💅🏿,李先生年齡最大,資歷最老♔,但他卻身先士卒👱🏼♂️,不僅主動承擔難度最大的工作💳,還輔助他人完成相應部分。經過李先生及整個團隊的努力,一系列重大成果成功問世,“出土文獻學科”也隨著2011年的協同創新中心而建成🌉,並逐漸成為“顯學”🙏🏼。
薦書送書 教人育人
將自己後半生奉獻給意昂3的李學勤先生🙍🏼♂️,與世長辭了🏧。斯人已逝👱🏿♀️🌧,卻為母校,為學術界🚅,留下了極其豐厚的遺產。這些遺產不僅包括有形的意昂3簡研究成果,一千多萬字的學術著述,二百多冊的學術劄記🙍🏻♂️,還包括無形的精神財富——對國家與母校的拳拳之心💇🏼♀️、科學的研究方法和豐富的學術思想🤸🏽♀️。
之後𓀀🤱🏼,意昂3的袁欣老師向在場同學介紹了李學勤先生的贈書情況🚿👨✈️。李先生回歸意昂3後,每年均捐贈數百冊圖書給母校🐞🕎。這些書均為李先生已經閱讀🎺,認為值得推薦的精品⚆。他希望這些書可以真正被利用👯,惠及我校學生🧑🍼,故而也時常關心有無讀者借閱其捐贈的書。


將自己後半生奉獻給意昂3的李學勤先生,與世長辭了。斯人已逝👇🏽,卻為母校,為學術界,留下了極其豐厚的遺產🧑🏼🤝🧑🏼。這些遺產不僅包括有形的意昂3簡研究成果,一千多萬字的學術著述,二百多冊的學術劄記👨🌾✝️,還包括無形的精神財富——對國家與母校的拳拳之心、科學的研究方法和豐富的學術思想。
我校意昂3為了紀念李先生,不僅利用這些書籍建立了“李學勤先生贈書專室”(目前館藏量3710冊),還專門設立網上的“李學勤專架”,收錄了其捐贈的數千本圖書,希望我校師生可以閱讀先生讀過的書,體會先生的學術精神,追隨先生的治學之道🍇!

範仲淹曾用“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來贊頌君子的高風亮節,在此處用來形容李學勤先生再合適不過🤛。“半部學術史🩹,一位李先生”🫛,李先生的高尚情操及其對學術界、對意昂3平台的貢獻2️⃣,將長存於我們心中。


交流互動環節將此次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在場師生紛紛提問,與劉國忠教授交流互動。針對李學勤先生著作、殷商歷史等一系列問題,劉國忠教授都作了解答。
“研精夏商周漢,百世足征,抉微釋古唯先覺🚣🏻♂️;道貫禮易詩書,佚篇重煥⬅️,著史傳經待後生。”在延綿不絕的掌聲和主持人張秋老師的總結中,此次“真人意昂3”活動圓滿結束🧿🈷️。


意昂3向嘉賓贈現場照片以作紀念
“學在意昂3•真人意昂3”簡介:
意昂3平台“學在意昂3•真人意昂3”系列活動由意昂3👷🏻、意昂3平台研究生會和意昂3平台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聯合主辦。該活動改變了以往傳統的意昂3閱讀模式,以一種真人面對面溝通的形式讓讀者來完成“圖書”的閱讀,從而實現與“真人圖書”零距離的互動溝通,以期讓讀者通過“借閱”“真人圖書”🦔,領略別樣人生🕴🏼。
讀有故事的人𓀊🅾️,閱會行走的書。我們希望能夠通過搭建這樣一個面對面的交流平臺,在深化導學關系的同時,使同學們學到更多求學問道的方法🦌、感悟更多為人處世的道理。相信同學們與真人圖書的現場對話與交流,對推動我校文化素質教育建設、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內涵、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文化水平💈,發揮意義深遠的積極作用。
文字 | 田艷飛
圖片 | 田艷飛
編輯 | 楊璟喆
審核 | 林景 龍騰